名师风采-j9九游会

校园文化

名师风采

魏美才

“快乐生活 幸福工作”

 

——记森林保护学学科带头人魏美才教授

  

    魏美才是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政协委员。现从事森林昆虫学、生物系统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是我校昆虫研究所所长、森林保护学学科带头人。他在昆虫研究方面有许多突出的成就和贡献,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他的成长经历、科研成果、管理理念等,更重要的是收获到他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那种热情、坦然和从容……

 

“选择了就不放弃”——一位在昆虫王国勤奋耕耘、硕果累累的学者

 

    魏教授回忆说从事昆虫研究并不是个人意愿,当时在填报中专志愿时本来想报东海卫校,而班主任很果断地说“报农校”,就这样一锤定音,报了江苏徐州农业学校,所选的专业是植物保护。之后便踏上了漫长的昆虫研究的道路,而且十分热爱,从未想过改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他在北京联系了多家单位,但最后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中南林。“选择了就不放弃,锲而不舍地做下去。学校支持我、信任我,给我提供了比较好的工作环境,我会以工作回报学校。”魏教授的这两个选择不仅仅影响到他的一生,客观上带动了一大帮人,也促进了中南林森林保护学这一学科及昆虫研究实验室等的建设和发展。

    1995年1月,魏教授来到中南林学院后,勤奋工作,潜心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0年来魏教授为本、专科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等9门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昆虫学》等10多门课程。平均每年完成教学工作量约700学时。共指导24名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1名博士后。他还为学校主持申报并获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森林保护学博士点、动物学硕士点、生态学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等。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国家一级刊物以上论文80余篇,sci收录论文15余篇。独立完成专著2部,合编专著10余部。另外还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主持或参加中国科学院及其它省部级横向研究课题30余项。作为专业科研工作者,其研究领域延伸到系统昆虫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他所研究的昆虫类群包括膜翅目广腰亚目叶蜂科、窄腹细蜂科等。采集昆虫标本10万多号。发现并在科学刊物上正式报道86个动物新属和880多个新种,提出了一个新的昆虫纲膜翅目分类系统,建立或重新调整了59个科级单元。同时建立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模式昆虫标本室,该标本室经过12年的努力建设,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广腰亚目昆虫系统分类研究的三大基地之一,其中有定名标本3000余种,模式标本5000余号,正模1800余号。目前膜翅目广腰亚目叶蜂属级和种级标本收藏量均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多年研究,他提出了以横断山区为核心的东亚南部地区是东亚及其邻近地区生物类群的起源中心和现代分化中心、东亚生物区系在主体上是独立演化形成的观点和建立大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及其全国性网络体系的观点,创立了昆虫资源学新分支学科和重大害虫资源化管理理论等。

    一个个数字记录了他众多的教学科研成果,显现出他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尽管有如此多的成果,但魏教授并没就此止步,他告诉记者还有许多计划要完成,对科研工作他始终怀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尊重别人,也被别人尊重”——一位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者

 

    在魏教授的心中始终酝酿着一个大的计划,就是要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实验室。他是这样想的,也是朝这方面努力的。1998年魏教授组织成立昆虫研究所,2003年成立昆虫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一个专业的昆虫学研究基地逐渐成型。魏教授认为实验室发展的关键是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实验室引进了许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团队。谈到年轻教师做学问时,魏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在学术上要走正确的路,要有思想准备直接介入专业前沿领域和科研一线。从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进入正式的专业科研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年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研究基地,将其作为发展进步的平台。”

    昆虫进化实验室倾注了魏教授多年的心血,蕴涵着许多管理理念。昆虫进化实验室的设置与国际接轨,比较生活化、人文化。设有专业实验室、学术厅、办公室、工作室、体育活动室、洗浴室、厨房等,能将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管理比较规范,工作井然有序。实验室是科研要地,工作人员要刷卡才能进入,一般闲杂人员难入其中。在进门的左墙上挂有“昆虫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去向牌”,上面标有工作人员姓名、职务,使人一目了然。以上做法就为实验室提供了一个舒适方便、安静安全的工作环境。另外,为营造学术氛围,魏教授在每周五都会主持实验室内部学术交流会,实验室人员和研究生都要参加,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不断拓宽工作人员的科研视野,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谈起魏教授,实验室的同事都一致认为他既是严师又是挚友。魏教授为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安排勤工助学,为每个工作人员及学生安排生日聚会,他用自己的津贴资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就这样,他以广博的学识、宽阔的胸襟、突出的亲和力和人文关怀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尊重别人,也被别人尊重”,这是“以人为本”的做法。

 

“他们影响了我的一生”——一位受恩师影响并要影响他人的感恩者

 

    魏教授特别强调老师的重要性,谈到个人学术方面的成长历程,他非常感谢三位老师--杨集昆、郑乐怡和朱弘复教授,可以说他们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杨集昆先生是影响他学术生涯的第一人。杨老师一辈子从事昆虫分类工作,是享有声誉的老一辈昆虫分类学家。二人先前并不认识,1985年,刚刚中专毕业留校任教、时年18岁的魏老师写信向他求教,没想到很快收到杨先生的回信。他们的交往只是通过4封信,但坚定了魏教授做昆虫分类研究的这个决定。魏教授说:“杨老师对陌生的年轻学子的求教能够迅速、热情地回应和指导,这种做法也影响了我,使得我在指导别人时也象杨老师一样积极热情,为在学术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南开大学郑乐怡教授治学非常严谨,但对荣誉方面看得极轻。老先生作息习惯也很特别,喜欢白天休息,夜晚工作。因为在正常上班时间工作思路持续被打断,而晚上比较安静,可以潜心做研究。魏教授自言郑老师的这一工作习惯对其影响很深,他也喜欢在夜晚工作。另外,郑老师每次修改学生论文都非常认真,会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字写得密密麻麻。这一点也影响了魏教授,使他在修改学生的论文或作业时,也很认真,写得很详细。甚至连字体都受到郑先生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的朱弘复教授是中国昆虫学研究的泰斗,魏教授读博时就读于朱先生门下。不过,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朱先生在学术方面没有对他做很多的指导,他只是要求魏教授每周五下午3点到家里陪他聊天,但有个要求必须在3点钟准时敲门。如果提早到就在门外等;如果临时有事或塞车,估计3点钟赶不到,就回去,不要来。三年时间魏教授坚持准时敲开老师的房门。魏教授说:“这一要求使我学会严谨守时和准确判断。这也正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现在也要求身边的人能尽量做到这一点。”

由此可见,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多么重要,其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老师的适当指点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快乐生活,幸福工作”——一位能从工作和生活中汲取乐趣的智者

 

    多年来,魏教授在科研的道路上跋涉,一路艰辛。采访中聂海燕老师回忆说:“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读博时,条件很艰苦,没有办公室,全部工作都只能在家里完成。每天除吃饭时间外,他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经常熬夜,眼睛总是红的,博士论文做得很厚。”采集标本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实验室的肖炜老师经常跟随魏教授在春夏季节外出采集标本,他说:“每次出去采集标本,一般工作者会提早收工,而他总是坚持到天黑才回来。2003年他带队去西藏墨脱县采集标本,那是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他徒步走了7天。”魏教授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除了新疆、台湾基本上跑遍了。很多人认为科研工作很辛苦、很枯燥,要耐得住寂寞,可在他看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体味。魏教授说:“学术研究本身是很充实的过程,接触自然界未知领域的东西,会给人一种非常充实完美的体验,能给人带来极大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工作者得到的快乐也许是他人体会不到的,那是更高层次上的追求和幸福。”

    魏教授是一个注重生活感觉的人。尽管工作很忙,但他的爱好非常广泛。他喜欢打乒乓球、听音乐、下围棋、写博客、看小说,还特别喜欢写诗填词,已经填了一两百首格律体诗词,准备结集出版。他的生活状态是立体的,丰富多彩的。采访结束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发现一幅有关竹子的图画,起先以为是他画出来的,了解得知是他和他的女儿花费两个晚上的时间拼出来的拼图。他很喜欢竹子,竹子挺拔柔韧,中空而有节,这或许也是他人格的一种很好的诠释吧。

    “快乐生活,幸福工作”,这是魏教授一直追求的生活和工作境界。保持快乐的心境,积极对待生活和工作,就会收获幸福。

网站地图